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

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

一、岁时节日的起源。岁时节日,主要指与天时、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、人们约定俗成的、具有某种民俗文化意义的特定时日。不同的节日,又有不同的民俗活动。比如说端午节我们龙舟比赛、吃粽子;中秋节,我们赏月吃月饼;重阳节,我们则登高望远。这些节日又以年度为周期,年年循环往复。我国的传统节日,都是我们祖先认识和把握自然运动规律的智慧的结晶。它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,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无形的文化遗产,更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。那么,岁时节日是怎么来的呢?1、远古历法的因素。这是首要的原因。最早的原始农业出现于六七年前的仰韶文化。也有人传言在更早的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了野生植物的选择种植,以及野生动物的养殖驯化。在最早的农业活动中,就需要我们把握适合种植的时间,才能够得到收获。这时候,人们通过观察天时,制定了历法。相传在黄帝时期设五官,其中有考定星历的官员。颛顼时设有火正官,尧帝时又设立羲和之官“明时正度”,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概念。后来,随着时间的推移,形成了天干地纪年方法。汉武帝在太初元年颁布了《太初历》,这种历法规定一年12个月,19年7闰,闰年13个月。远古时为了农业丰收,春种之前需要祈天祀地,秋收之后需要感谢神灵,所以就出现了春社、秋社,届时要进行祭土仪式,具体时间分别在立春、立秋后第五个戊日。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节日。2、月亮圆缺的因素。在节日日期的确立过程中,月亮镇历袭的圆缺也起了特别大的作用。远古的时候,没有文字和日历,所有只能观察天空中的太阳、月亮和星星。太阳每天东升西落,可以说是一成不变,而星星则遍布满天,规律不易查找。只有月亮,不仅有升有落,而且有圆有缺。最适合人们反复观赏。因此,岁时周期中就出现了月的概念。比如古代说的朔日、元日就是现在的的初一,圆日则是指十五。有的节日就在朔日或圆日举行。比如说正月十五的上元节,十月初一的寒衣节等等。3、重叠烂陪数字的应用。我国的民众在很早就形成了数字信仰,特别是数字重叠的日子,不是吉日就是恶日。比如一月一,二月二,三月三,九月九等等就被认为是吉祥的日子。而五月五则被古人认为是恶月恶日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,在五月五日出生。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,认为“五月子者,长于户齐,将不利其父母。”一般认为,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。可是,在历史上,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“恶日”。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,这一 时期,阳气最盛,各种蚊虫出现,而且时逢“重五”,五是阳数,重五也有“极阳”之意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,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,恶疠病疫多泛滥,于是形成“躲午(五)”习俗,后来以讹传讹,遂成端午。4、信仰祭祀的因素。在古代,由于人们对熙然缺乏认知,也因为万物皆有灵的观念。所以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。发展到后来,更是出现了人神崇拜。人神主要指的是民族人文始祖、民族英雄和各种公德人物。比如人文始祖就有女娲、黄帝、炎帝等,民族英雄有岳飞、戚继光等,或者其他的公德人物,比如说工匠祖师爷鲁班、医药祖师华佗等等。因为这些人在民众心里的崇高地位,所以就把他们的生日御兄、忌日或者是某个特别的日子变成某种节日,有的还形成了地方性庙会。